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58篇
  免费   804篇
  国内免费   168篇
测绘学   80篇
大气科学   51篇
地球物理   4178篇
地质学   851篇
海洋学   85篇
天文学   131篇
综合类   63篇
自然地理   191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94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106篇
  2017年   132篇
  2016年   118篇
  2015年   153篇
  2014年   212篇
  2013年   208篇
  2012年   181篇
  2011年   228篇
  2010年   222篇
  2009年   301篇
  2008年   329篇
  2007年   253篇
  2006年   276篇
  2005年   245篇
  2004年   216篇
  2003年   172篇
  2002年   188篇
  2001年   160篇
  2000年   172篇
  1999年   176篇
  1998年   195篇
  1997年   146篇
  1996年   172篇
  1995年   171篇
  1994年   95篇
  1993年   99篇
  1992年   65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47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51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10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71.
2020年1月19日新疆伽师发生M S6.4地震,造成1人死亡、2人受伤,各类建(构)筑物、公共服务设施、生命线工程等都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按照国家相关标准的原则和方法,通过对本次地震现场震害调查,评估出本次地震造成的总直接经济损失为15.26亿元,灾后恢复重建经费约需20.78亿元,并且分析了本次地震震害特点。这为今后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2.
在大应急体制下,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迎来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通过研究14个省和2个自治区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协同文件与协同实践,聚焦政府内部,以综合部门与行业部门的关系为重点,对我国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协同情况进行梳理和审视,为进一步完善大应急体制下的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协同机制提供实践资料、理论分析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3.
通过分析台站之间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化相关性,研究中国大陆南北带地区90°E~110°E,2009~2018年地磁日变化感应电流线状集中分布现象与M_S≥6.0地震关系。统计发现,我国每月平均出现约2次感应电流集中分布现象,且10天左右内有原地重复出现现象——感应电流集中分布重叠异常,原地重现的集中分布感应电流日期间隔一般在10天左右以内,原地重现日期一般不连续,重现次数一般仅有2次。研究发现,我国南北带2009~2018年共出现重叠异常23次,20次重叠异常出现后18个月内重叠段发生M_S≥6.0地震,对应率高达87%,地震基本发生在重叠段端部250km以内,重叠段发生2次M_S≥6.0地震的比例较低,约35%;重叠段2个端部均发生M_S≥6.0地震的比例极小,仅约9%。部分重叠段走向与已经发现的上地幔和地壳高导带埋深走向基本一致,推测重叠异常发生在上地幔和地壳高导带附近,是来自上地幔和地壳内高导带附近的地震异常信息。目前已知,中国大陆强地震主要发生在上地幔高导层的隆起区一带及其壳内高导层发育地区,深部电性测深结果表明,大震易于发生在电导率急剧变化的梯度带,但这些地区何时发生地震还未得知,本文发现的重叠异常解释了这些地区1~2年内是否发生地震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74.
荆旭 《震灾防御技术》2017,12(2):266-275
本文概述了一维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等效线性化方法评价结果不确定性研究的进展,比较了中美两国核设施土层地震反应分析中参数不确定性的处理方法。基于实测数据,令参数随机变化,建立土层剖面模型,采用随机振动理论方法,分析了土层动力特性、剪切波速、基岩地震动输入界面对评价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层剪切波速的不确定性对评价结果影响最大,主要表现为加速度反应谱平台段的延长。对比参数随机变化模型和最佳估计模型的计算结果可知,随机振动理论反映了土层对基岩地震动的影响,将随机模型分析结果的中值加减1倍标准差基本可以包络最佳估计模型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75.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the building types and damage caused to them by the Hutubi MS6.2 earthquake on December 8, 2016, we analyzed the damage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for different types of buildings. In conclusion we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in the earthquake affected area in future.  相似文献   
76.
基于新疆地震台网的数字地震波形资料,采用Aki的地震尾波单次散射模型,选取了南天山西段10个台站周围60km范围内M_S≥2.0的397次地震事件计算并得到了不同台站的尾波Qc值。结果显示,南天山西段尾波Q_0值平均值在140~390之间,其中喀什台和乌恰台Q_0值最低;频率相关系数η的平均值在0.62~1.00之间,拟合平均Q值与对应频率之间的关系结果为Q=261.2±110.8f~(0.80±0.28),表明该地区是以低Q_0高η值为特征的构造活跃区。  相似文献   
77.
本文以“社交媒体多层次信息流”为概念框架,分析了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发生后,个人、当地的组织、宏观层面的主流媒体使用社交媒体所发挥的作用。通过对微博的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总结出地震灾害发生后社交媒体所具有的5项功能:人际之间的交流,地方政府、本土组织以及当地媒体的传播渠道,大众传媒信息发布的渠道,信息的收集和分享,微观、中观以及宏观各主体间沟通的渠道。在强震发生后社交媒体有巨大的传播潜力,本文的研究成果对未来大震发生后如何利用社交媒体来应对灾害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8.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atellite imagery interpretation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we study the active features and the latest active times of the Chuxiong-Nanhua fault, the Quaternary basins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ult and the 1680 Chuxiong MS6 ¾ earthquake. Several Quaternary profiles at Lvhe, Nanhua reveal that the fault has offset the late Pleistocene deposits of the T2 and T3 terraces of Longchuan river, indicating that the fault was obviously active in late Quaternary. The Chuxiong-Nanhua fault has been dominated by dextral strike slip motion in the late Quaternary, with an average rate of 1.6-2.0mm/a. Several pull apart Quaternary basins of Chuxiong, Nanhua, and Ziwu etc. have developed along the fault. The 1680 Chuxiong MS6 ¾ earthquake and several moderate earthquakes have occurred near the fault. The Chuxiong-Nanhua fault are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those earthquakes, the latest fault movement was in the late-Pleistocene, and even the Holocene. In large area, the Chuxiong-Nanhua fault and the eastern Qujiang fault and the Shiping fault composed a set of NW-trending oblique orientation active faults, and the motion characteristics are all mainly dextral strike slip. The motion characteristics, like the red river fault of the Sichuan-Yunnan Rhombic Block southwestern boundary, are concerned with the escaping movement of the Sichuan-Yunnan Rhombic Block.  相似文献   
79.
综合已经在红外异常提取中应用的涡度和RST(Robust Satellite Technique)算法优点,提出了红外异常指数算法.并基于长时间尺度的中国静止卫星FY-2D和美国极轨卫星NOAA长波辐射数据,应用RST和异常指数算法,分别对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_s8.1和5月12日M_s7.5地震前后卫星长波辐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开展了多轨道、多时空分辨率长波辐射同步地震热红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运用RST算法,两次地震前后,未能在震中周围发现明显的长波辐射异常.运用异常指数算法:(1)对于NOAA卫星,4月15日在M_s8.1地震震中以西出现热红外异常,到4月24日震中以西约100 km处出现异常最大值,随后逐渐消失.5月10日在M_s7.5地震震中以东约200 km发现异常;(2)在NOAA卫星长波辐射异常发现最大值当日,采用FY-2D卫星每3 h的数据分析可发现红外异常的动态演化过程,弥补NOAA卫星分辨率不足.以上结果为利用多轨道卫星监测地震热辐射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0.
北京时间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鲁甸县发生了MS 6.5地震,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包谷垴-小河断裂。野外调查发现,王家坡不稳定斜坡上的地表破裂在整个破裂带中比较具有代表性,其地表破裂带整体走向N45°W-N50°W,并且由剪切破裂、张剪切破裂、压剪切破裂、张性破裂以及鼓包等典型地表破裂组成。其中左、右地表破裂边界与发震断层的出露位置一致,由断层错动造成;而部分地表破裂与断层的位置不重合,其成因分为2种,一种是发震断层导致的一些次级地表破裂,另一种是地震引发的滑坡后缘破裂。地表破裂类型和基本组合特征显示出王家坡潜在不稳定斜坡上的地表破裂带具有左旋走滑的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